今天是: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盟员风采 >

12月30日《京江晚报》B6版报道镇江民盟盟员严其林新作《镇江进士研究》

时间:2014-12-30 16:30 来源:  作者:zjmm  点击:


 

手头是镇江地方史研究者、民盟盟员严其林先生的新作《镇江进士研究》,该书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先生作序,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475000字,是镇江地方文史研究的新品种。

此书从镇江进士角度切入,是很有眼光的。因为严先生1967年复旦历史系本科五年制毕业后,由上海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调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任教,长期致力镇江地域文化研究,已先后出版《京口文化》(合著)、《镇江史要》等专著,对乡邦文献有深入了解,同时具有宏观历史视野,非常清楚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成型、健全于唐朝,经宋元明三代,延及清末,前后存在1300年,是封建王朝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任用县级以上各级国家行政管理官员的制度。它深刻影响着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文化教育方面。按这制度,秀才、举人的名额主要是按行政区域分配的,而进士是在全国范围里竞争的,除个别特殊现象,一般都是根据统一的标准挑选出来的。

葛剑雄先生在序中指出:“进士数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教育、文化、人才、经济、政治、民风、传统等各方面的情况。”这里不妨举个例子:扬州八怪的郑燮(板桥)在考中进士时,于榜上名列倒数第三,可见进士的难考。葛先生还具体分析镇江的地域文化特征——“镇江的科举和政治、经济、文化的进程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上也有其典型性,在时间上有过盛衰起伏,在地域上经常属发达地区,却往往处于边缘,既有经常性的有利因素,也有阶段性的不利因素。”他又指出严著“这样的研究成果尽管主要是地域性的,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镇江进士研究》是第一部系统研究镇江地区隋唐至明清科举、进士及科举家族的学术专著,也是全国唯一一本以府一级(相当于今地市级)行政区域论述进士(含武进士)数量、分布、成就、家族现象的著作,并对镇江地区古代进士群体作了多角度的区域性比较研究。全书分九章及附录,内容依次为:隋唐润州进士、宋元镇江进士、明代镇江进士、清代镇江进士、武举与清代驻防旗籍进士、今镇江地区句容进士、镇江科举家族、学校教育与科举生活、镇江进士比较研究及附录。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不妨举两个小例子:附录一,今存南宋绍兴十八年及宋宝祐四年登科录中镇江府进士榜次;二,清代镇江进士朱卷样式。前者时间古而后者稀见,较为珍贵。而且从这九章我们看到:从时间上讲,纵贯1300年;从空间上讲,不仅包括今属镇江之京口、润州、丹徒、丹阳及扬中,而且包括当时属镇江之金坛及原属江宁府(南京)之句容;从职业上讲,则覆盖文、武进士;从民族上讲,则包括汉及八旗(主要为满、蒙二族人);还由族群家族再具体到个人;由学校教育到科举生活的知识;还有进士文化研究成果等,可谓有关问题,一网打尽。

再看此书的方法,确实是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研究。第一章“润州、昇州合分统计比较”,第九章“明清镇江府辖进士数及鼎甲(状元、榜眼、探花)数分布”“明清镇江府进士数在区域中的排名”“明清镇江府进士数在全国的排名”“明清鼎甲进士数比较”“《明史》、《清史稿》中立传的镇江进士”“明清镇江进士文化成果及区域比较”均是好例。这样使读者耳聪目明,获益更多。关于典型事例,不妨看第八章“科举幕后的贤妻寡母”清前期顾氏茹苦含辛自我牺牲的例子——顾氏十九岁时嫁丹徒张九夏,夫家情况已不尽如人意。九夏奉父命习举业,但几次童子试(考秀才)未如愿,渐成“老童生”。其父愤其无能,鞭笞痛责,九夏愧泣,顾氏陪泣。自后顾氏时时激励丈夫,并以针线女工夜夜陪读。张九夏不负众望,终于考进府学成了秀才。但人生多磨,数赴省城参加乡试(考举人),名落孙山,抑郁成疾,医治无效,含恨辞世,遗子八岁张俨甫。顾氏含悲抚孤,扶其成家从业。孙张天御八岁时,俨甫不幸染病早逝,此时“孺人家愈贫,境愈苦,抚育之艰倍于曩昔,祖孙相依为命”,只能通过织补来换取薪米。“孺人糟糠自给,不以告人,知者为之叹息泣下。历年七十有六寿终,终计守节三十九载”。真是催人泪下。

个人以为严先生用十余年时间完成的新著,不仅对地方文史研究者有意义,可以学他的锲而不舍、乐此不疲的精神,为镇江历史文化名城作贡献,也可以学习其治学方法,科举家族及寒门素族进士后裔读此书了解祖先的成绩从而激励自己更奋发。一般读者也不妨置于案头时时翻阅,从中得益。

 

 

镇江民盟江苏大学支部:吴宗海

 

(责任编辑:admin)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