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盟员风采 >

赵渊甫和积微室藏书

时间:2015-08-06 23:02 来源:  作者:zjmm  点击:


        我的祖父赵渊甫出身于清朝光绪年间,卒于民国时期,终年40岁。我没有见过他,在我的心目中,祖父是个传奇人物。小时候,家中厅堂里挂着他的大幅照片。他身穿军服,手执指挥刀,俨然一位正气凛然的军人。可是书房里一米多见方的十二只书箱分明告诉我他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书箱的正面刻着篆体的五个绿色大字:积微室藏书。书箱里的藏书小孩是没有资格翻看的,父亲在世时,钥匙由他掌管。家中常常有客人和他切磋文章之事,偶尔也会打开书箱查看一些资料。父亲去世后,母亲只在每年夏天按照父亲的嘱咐,打开书箱,把书一本本拿出来,吹一吹,然后放进不知什么防霉防虫的草药。
     书箱里究竟藏着什么书呢?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个谜。我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大哥比我年长十岁,关于藏书的事儿,只有他略知一二。父亲也是四十岁去世的,那时大哥才十六岁,不久就离家到南京学生意了,后来又到了天津。他难得回趟家,我总爱缠着他,让他讲藏书的故事。
     大哥说,书箱共有六十只,是祖父一生的心血。还有四十八书箱本来在如皋,现在下落不明。祖父年幼时曾在大港天香阁,同赵伯先一起读私塾,从师赵伯先之父赵曾蓉。年轻时他就外出闯荡,辛亥革命次年,到如皋任如皋县警佐。十二只书箱是他病重回故里后,托人运回来的。祖父有三房太太,三太太一直留在如皋看护藏书。大哥还说,父亲在世时,有一次,赵启騄(大港人,民国时期曾任江苏省民政厅厅长),在乔木山子禠公墓对面的一个小庙里,摆了一桌酒宴请父亲。两人酒喝得正酣的时候,他向父亲提出了一个要求:把祖父在如皋的藏书全部转让给他。父亲婉然回绝了。时隔不久,如皋的祖母派人来报信说:赵启騄带着军队把四十八只书箱抢走了。父亲为此焦急万分,可那时赵启騄是个有权势的大人物,也奈何不得他。三太太急得生了场大病,不久就离世了。
     祖父的藏书究竟在哪里呢?我们兄弟姊妹一直关注着,可总是不得而知。文革风暴袭来,祖父手执指挥刀的照片惹来了横祸。四十八只书箱的书,统统被造反的红卫兵翻了个底朝天,敲锣打鼓运走了。“四人帮”被粉碎以后,落实政策时我们得知书全部被烧毁了。大哥说,当时家里还有很多字画,厅堂里挂的就是陆润庠的真迹。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惋惜,更想打听到祖父如皋藏书的下落。
     前不久,我在360 注册个人图书馆,突发奇想,用了“积微室”做馆名。有一次,我一是记不清密码了,想打开个人图书馆,就输入”积微室”,在百度搜索,突然,“积微室”三个红字跳了出来,仔细一看原来是:襄阳郡志四卷明天顺刊本,钤有陆氏时化,丹徒赵氏积微室等藏印(陕西省图书馆藏)”。我急不可耐地打开网页,《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二上》:“此书原为丹徒赵渊甫所藏,书后有近人罗振常题记谓:“渊甫藏有明天顺本张恒纂《襄阳郡志》。案《千顷堂书目》载《襄阳府志》有四,独无此本。黄氏襄泉藏明人志书及千种,而襄阳旧志皆万历修,此本竟未见,相见传本之少,洵可珍矣。此书为太仓陆氏旧藏,陆氏藏书多善本,然罕有流传。《藏书纪事诗》曾载其藏其印记五方,而此书中之数印,则均未载,亦可拟补叶氏之阙也。”
     喜出望外,我为终于找到了祖父藏书的下落而极度兴奋,立刻打电话把这一消息告诉来镇江参加同学聚会的的二哥。第二天他来到我家分享了这一乐事。二哥退休前在大连轻工业学院任教,他和我一起在网上又搜索了许多关于祖父藏书的报道。《建国后善本书资料辑录E》中载有《华商报2008年10月19日讯》“……据悉,2007年,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中,我省共有13部古籍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陕西省图书馆馆藏中的7部入选,而省图书馆也被批准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7部古籍中一部《襄阳郡志》最为珍贵。……这部书讲述了明朝时期的湖北襄阳的情况,一共四卷,据悉,这可能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据说这部书是明代张恒纂修,但这本书传世极少,且古今书目中概无记录,堪称海内孤本。”读完这一段文字,我俩不禁感慨万千。如此有价值的善本书,若是当年仍保留在如皋或丹徒大港,定然难逃付之一炬的厄运。我们相视而笑,倒要感谢赵启騄给祖父的藏书找了个极好的归宿。
     祖父的藏书,又怎么会被陕西省图书馆收藏呢?这仍然是个谜。我们从赵启騄生平中了解到,西安事变后,顾祝同任西北行营主任,聘赵任参谋长。在此期间,与中共驻西安机构接触较多,因与刘伯承有旧,对中共方面多有协助,为蒋介石发觉,革其职而终未再用。抗战初赵启騄闲居西安。我们猜想,赵启騄可能就在这时候把祖父在如皋的藏书又辗转到了西安。1964 年他在北京病故后,这些藏书是否他生前捐赠给陕西省图书馆的,则不得而知。而我们万分感激的是陕西省图书馆在祖父众多的藏书中发现了《襄阳郡志》这一极具价值的海内孤本。
     不管怎样,我们都深感欣慰。祖父的藏书至今还保存得很好,并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相册,找出祖父仅存的两张相片:一张是他个人的半身像,一张是他和两个尚年幼的儿子的合影。他个人的照片,有如皋沙元炳题写的《金缕曲. 题赵渊甫影》:“满面英灵气。有平生、撑肠拄腹,五千文字。读破诗书兼读律,打叠通何再世。奈举目、河山都异。论语为薪玄覆瓿,莽乾坤、那有经生事。拚笔砚,永焚弃。    无端插脚淮南市。尽销磨、关符野■(左木右橐),堠官亭吏。鄂渚风烟回首处,梦里惊魂尚悸。祇剩得、须眉如此。汉上题襟襟上酒,这斑斑、认是铜仙泪。还一笑,买新醉。”其后还有这样的文字:“壬子冬渊甫来长如皋警务,于是始识渊甫……”
     读罢沙元炳的题词,凝视祖父的相片,对他为人我们更加敬重。沙元炳辛亥革命爆发后,被推举为如皋县民政长,和祖父是同僚。1913年又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长,他坚辞不就。其后,他担任过如皋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和款产处主任等职,并主持总纂《如皋县志》,有《志熙堂诗文集》传世。他的题词既赞扬了祖父才智、为人,又概括介绍了他投身辛亥革命的经历。
      祖父不仅年幼时和赵伯先一起读私塾,后来交往依旧甚密。大哥说过这样一件事,我一直留在记忆里。赵伯先返乡来看望祖父,见祖父正在吃红枣汤,慢条斯理地剥皮,说道:“你是文人,有兴致慢慢地吃红枣,我是武人,早晨就吃两个鸡蛋。”说完两人哈哈大笑。祖父到过淮南,到过鄂渚。鄂渚即鄂州,而鄂州就是现在的武汉。按时间推算,这正是黄花岗起义 和武昌起义之时。有史料记载:在广州运筹黄花岗起义时赵伯先派人携款到苏、鄂、湘、浙、赣等长江流域各省联系党人,筹建机关,发动新军,组织力量,为响应广州起义做好一切准备。其时祖父辗转鄂渚,当是执行赵伯先的任务。
而今我们兄弟姊妹都已经步入耄耋或花甲之年,作为赵渊甫的后人,当然希望在有生之年亲眼目睹祖父的藏书,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先人。海内孤本《襄阳郡志》若能回到镇江市图书馆抑或江苏省图书馆,将为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再添新篇。
      
                                   赵怀德 于2013年5月21日
                                   联系电话:13511697022
                                   联系地址 :镇江大八叉巷32号2幢303室
 
                 
                  
 

(责任编辑:zjmm)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