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盟员风采 >

金山桥的记忆

时间:2009-12-28 12:23 来源:  作者:zjmm  点击:


                                                        佘其瑞

      镇江人对金山很熟悉,可是,“金山”加个“桥”字,许多人就会莫名其妙了,会说:跟金山有关吗?离金山不远吧?是的,以前正对着金山大门有条路叫金山路,金山路不长,到老镇江火车站正门就结束了,此路在运粮河上有座桥叫:金山桥。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出生在离金山桥不远的金山路边的一间老式房子里。我不知道金山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只知道我能记事起,就熟悉家门口的那条土石马路叫金山路。我印象中最早的金山桥是木头的,大概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吧,金山桥进行过翻建,建成了一座很结实的水泥桥。我们小时候,能玩的时间很多,但能玩的东西不多。所以新桥造好了,上桥去玩成了每天的一大主题。你可能会说,桥上有什么玩的?新桥是水泥的,很平坦,我们很喜欢到桥上去打陀螺,滚铁环,跳房子等,反正玩什么大家都很开心。

  过去,镇江城不大,金山路周围有许多农田,称得上是郊区了,住在这里的都是普通老百姓,许多住房都是糊着泥土的草房。夏天发大水的时候,人们很害怕被淹,所以在涨潮落潮的日子里,我们受大人的委派一天要跑上桥去许多次,看河水的奔腾,看被从上游冲下来东西在水中翻腾,看河水涨到什么位子了,然后跑回家向大人报告。因为年纪小,不认为淹水有什么可怕,我们反而认为很好玩,大人们就会教训我们,给我们讲1954年发大水有多可怕。搞得我们也紧紧张张的,不敢表露兴奋之情,而水位太高情况紧张时,担心的大人们也会和我们一起去看。看落潮就轻松多了,就看落得有多快,我们也可以高兴地向大人汇报了。

  夏天,天气很热,屋子里热得无法睡觉,每家都要在屋外乘凉。水泥桥上是乘凉的好去处。所以每天傍晚,太阳一离开桥面,就有人拿着板凳,扛着铺板,拎着凉席到桥上去占地盘。占到地盘的人家,会到河里打水冲自己的地盘、自己的铺板来降温。久而久之,各家的地盘无形中就固定下来了。我很羡慕能在桥上乘凉的人,也很想去占点地盘,但是家里大人不允许,因为我家没有在外露天过夜的习惯,所以,我只好每天拿只小板凳,带把芭蕉扇在家门口的马路边乘凉。

  我也很喜欢趴在桥栏杆上看过往的船只,可以看上小半天。印象中,过去运粮河很繁忙,每天有许多运东西的船只来来往往,我们就看船上的人用长长的竹竿撑船,从船头撑到船尾,提起竹竿走到船头,再撑到船尾,然后船只渐渐离我们远去。河上还有很多打鱼的船经过,我们看他们撒网、起网,看他们摇橹离去。好像每天都有打到鱼的渔船靠河边停下来,搭条跳板上岸来卖鱼虾,活蹦乱跳的新鲜鱼虾很快就被附近的住户很便宜的买去。而卖完了货的渔船又会继续去打鱼捞虾。

  金山桥的东南边是镇江火柴厂。那时候火柴厂的大门是朝北开的,面对着运粮河。火柴厂门口有自己的专用码头,好像每天有船只停靠,等着装运火柴。火柴装载上船的过程也能让我们看上半天,先期我们看到厂里用小板车把成包的火柴运到门口,搬运工扛着火柴包走上长长的跳板,把火柴装上船;后来成包的火柴是通过长长的竹滑板从岸上直接滑到船上,再由工人把它堆好。

  不知不觉中几十年过去了,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镇江火车站搬走了,客运站变成了货运站,金山路从土石路变成了沥青路,农田不见了,河沟填平了,砖瓦房越建越多,楼房也越来越多了;接着火柴厂消失了,货运站也没有了,忽然有一天,金山桥又要重建了。重建的金山桥还在老位置,只是更宽大靓丽了,而且成了宽广的中山北路的一部分。每天无数的车流人流从桥上匆匆走过,好繁忙哦。还有谁会去注意桥头用红漆写的三个字:金山桥。

                                                                   (作者为镇江民盟副主委,文章发表于《镇江日报》12月7日西津渡版)

(责任编辑:admin)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