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盟员风采 >

九旬盟员老教师的乡土情结

时间:2009-09-23 11:19 来源:  作者:zjmm  点击:


    今天我们关注新课程,不可回避乡土教育和乡土课程。我们今天研究乡土教育,就不由不想起在70年前就搞乡土教材的王骧先生。其兀兀穷年研发乡土教材的建树应该去回望。
    王骧,字伯昂,1915年3月生于江都县城(今扬州市区)的清贫教师家庭,1934年毕业于省立扬州中学师范科,先后在扬州东关街初级小学、城东小学(紧邻琼花观)任教。王骧退休前是镇江师专(现已并入江苏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盟盟员。长期研究民间文学、古典文学,特别在谚语、地方文史研究方面成就颇丰。
    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原定试行1年,至1930年9月后又延长一年。1932年8月复行审核修订,10月公布《小学课程标准》。1932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小学法》,第一条为小学的目标:“小学应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实施方针,以发展儿童之身心,培养国民之道德基础及生活所必需之基本知识的技能。”同年废除综合中学制度,分别设立中学、师范、职业学校,高中不分文理科。《小学法》第九条规定:“小学教科书的编辑或审定,应注重各地方乡土教材。”
    江苏本是乡土教育的重镇,清末汤寅臣编辑《扬州历史教科书》(1908年刻本)、刘师培著《江苏乡土历史教科书》(1906年)。1936年江苏兴起乡土教育高潮,各县都编本县小学乡土教育教材,作为正规教材的补充,江苏省教育厅还在省会镇江举办全省教育展览会。当时青年教师王骧亲自参与乡土美术教材和乡土物产教材的制作,并自费渡江到镇江参观,最大的收获是为“日后治学启了先端”。王骧有了一些实践经验,撰写并发表了论文《乡土地理教学研究》(上海《教与学》,1936),文中说:“现在各处都在努力提倡编纂乡土教材,实施乡土教育。”并认为乡土地理教材应作乡土教材的中心,提出编纂乡土地理教材要目23个。其中6个属于学校所在地,如从家里到学校的路、学校及家庭附近地方的观察、本村的位置和地势、本城的位置和地形等。作者认定,这部分教材应由各校教师自编。其余要目,属于本县地理,概括起来,包括本县的疆域、地形地势、河道湖泊、水利建设、土壤、气候、物产、交通、国防、著名的桥梁建筑、风景名胜地,以及本县在本省和本国中的地位,本县在地理上的变迁等。随后,王骧又扩大编写了《乡土教材研究》,由上海新亚书店出版。抗战后编著《乡土教材研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20多岁的王骧在从教之余,即开始乡土研究,他在杭州民俗刊物《孟姜女》上发表了《扬州奶奶经》,在江上青烈士主编的进步刊物《写作与阅读》上发表了论文《歌谣之美》。
    作为现代乡土教育的拓荒者之一,王骧在乡土教育史上留下了一笔。(裴伟 供稿)
                          
                                                    ——市民盟张苏明荐自镇江教育信息网

(责任编辑:admin)

[ 打印 ]